352临床医学检验 真题速记
1、婴幼儿不宜用(耳垂采血)
2、新生儿采血的部位(足跟)
2、WHO推荐的成人毛细血管采血部位是(无名指)
3、耳垂血比手指血或静脉血(高)
4、毛细血管血比静脉血(高10%—15%)
5、全血葡萄糖浓度比血浆葡萄糖浓度(低12%—15%)
6、空腹毛细血管葡萄糖比静脉血(高0.1—0.28mmol/L)
7、有负荷(输液)时毛细血管葡萄糖浓度比静脉血(高2—4mmol/L、平均高3mmol/L)
8、耳垂采血或手指采血(用力挤压出的第一滴血不可用于检查)
9、血常规采血法错误的是(耳垂血的血红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红细胞比积结果均比静脉血低10%左右)
10、静脉采血步骤错误的(抽血完毕后,立即将血液通过针头沿管壁缓缓注入容器中)11、止血带压迫时间过长(总蛋白增加、白蛋白增加、血清钾增加、血清铁增加、血清钙增加、AST增高、ALP增高、胆固醇升高、某些凝血因子活性增高、无氧酵解加强、乳酸升高、Ph降低、血浆纤溶酶原降低)
11、正常人直立位时血浆总量比卧位(少12%左右)
12、毛细血管和静脉血之间存在差异(细胞成分、化学组成)
13、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差别在于血清无(纤维蛋白原)
14、血液标本采集顺序(血培养→蓝头管→黄头管(红头管)→紫头管→其他)
15、甲功检查应用什么消毒(酒精)甲功检查时不能用(碘消毒)
16、应用抗凝剂要求错误的(首选抗凝能力强的抗凝剂)应用抗凝剂要求正确的(抗凝剂用量要适当、要求溶解快、接近中性、不影响结果测定)
17、说法不符合抗凝血酶(一个抗凝血酶分子上有多个肝素结合位点)加入肝素后,抗凝活性不增强可能原因是(抗凝血酶缺乏)
18、抗凝血酶(是一种主要的血浆生理性抗凝物质)
19、抗凝血酶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长臂)
20、抗凝血酶(AT)缺乏的常见原因(静脉血栓与肺栓塞)
21、抗凝血酶(AT)缺乏对动脉血栓形成(关系不大)
22、抑酶谱广泛的物质(AT)
23、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肝素辅因子Ⅱ(HCⅡ)、α1抗胰蛋白酶(α1—AT)、α2-巨球蛋白(α2—M)、C1抑制物(C1—INH))
24、抑制凝血酶活性的主要物质是(抗凝血酶Ⅲ(AT-Ⅲ))AT-Ⅲ是体内生理抗凝的主要成分,约占体内抗凝作用的70%—80%,其主要作用是与以丝氨酸为活性中心的活化凝血因子如凝血酶、Xa等结合,从而灭活这些因子。
25、抗凝血酶Ⅲ(AT-Ⅲ)主要抑制哪种凝血因子(FⅡa)
26、凝血因子Ⅲ不能被什么灭活(抗凝血酶Ⅲ(AT-Ⅲ))
27、肝素发挥抗凝作用是通过(加强或激活AT-Ⅲ)
28、肝素可中和哪种物质而达到抗凝作用(凝血酶)肝素在低浓度可加强抗凝血酶Ⅲ(AT-Ⅲ)灭活丝氨酸蛋白酶的作用,因而可阻止凝血酶形成,并有对抗凝血酶和阻止血小板聚集,抑制凝血酶自我催化,抑制因子X等多种作用。肝素在高浓度可阻断凝血酶纤维蛋白反应,其作用与钙离子(Ca2+)无关。
29、肝素性质叙述错误的(可促进凝血活酶及凝血酶形成)肝素性质叙述正确的(是一种含有硫酸基团的粘多糖、存在于血管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颗粒中、可阻止血小板聚集、是RBC渗透脆性试验理想的抗凝剂)
30、肝素抗凝的主要作用机制(增强抗凝血酶和凝血酶的亲和力)
31、肝素抗凝作用主要是(阻止凝血酶形成)
32、抑制凝血酶(肝素)
33、凝血酶的形成与什么有关(肝素)
34、与钙离子结合(枸橼酸钠、草酸钾、草酸钠、EDTA钾盐)
35、与钙离子形成螯合物(枸橼酸钠、乙二胺四乙酸盐(EDTA))
36、EDTA、枸橼酸钠抗凝原理(螯合钙离子)
37、双草酸盐、草酸盐可与血中钙离子结合成(草酸钙沉淀)
38、不与钙离子结合、抗凝原理与钙无关(肝素)
39、引起白细胞聚集并使血涂片染色偏蓝的抗凝剂(肝素)
40、肝素适合(红细胞脆性试验、血浆渗量、血气分析、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血细胞比容测定、红细胞比积测定)
41、肝素不适合(白细胞分类计数、全血细胞计数、细胞形态学检查、血液常规分析)
42、EDTA-K2适合(血细胞计数、血液常规分析、自动血液分析仪、血细胞分析仪、全血细胞分析、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血小板计数)
43、EDTA-K2不适合(凝血象检查、血小板功能试验)
44、对红细胞、白细胞形态影响很小的抗凝剂(EDTA-K2)根据ICSH建议作为首选的抗凝剂,目前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细胞计数,都采用EDTA-K2或EDTA-K3抗凝。
45、枸橼酸钠适合(输血保养液、血液保存、血沉、凝血象检查)枸橼酸钠不影响除钙离子以外的其他凝血因子及血液中有形成分,常用于凝血象检查和血液保养液中。
46、红细胞比积测定,最好的抗凝剂是(EDTA—K2)
47、适合红细胞比(压)积测定(肝素、EDTA-K2、双草酸盐)
48、不适合红细胞比积测定(草酸钾、枸橼酸钠)
49、抗凝剂用途错误的是(EDTA-Na2)
50、抗凝剂用途正确的是(EDTA盐与血浆中钙离子生成螯合物、草酸盐抗凝作用是与血浆中钙离子形成草酸钙沉淀、肝素作为抗凝血酶Ⅲ(AT-Ⅲ)的辅因子而起抗凝作
用、枸橼酸钠可用于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51、最适合血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EDTA-K2)
52、外周血细胞计数(CBC)(乙二胺四乙酸(EDTA)盐)
53、EDTA-K2抗凝,粒细胞形态可维持(2h)
54、测定淀粉酶不宜用(草酸盐抗凝、EDTA抗凝)
55、血小板聚集(PagT)试验不允许(选用EDTA抗凝剂)
56、PagT试验标本采集后应在多少时间内完成试验(3小时)
57、PagT试验要求(试验前十天必须停用抑制血小板药物)
58、PagT试验的质量保证要求(采血顺利,避免产生气泡、注意诱聚剂的质量和浓度)
59、防止糖酵解(EDTA/氟化钠抗凝剂)
60、血糖不能立即检查应(加含氟化钠的抗凝剂)
61、抑制糖酵解的关键酶是(氟化钠)EDTA/氟化钠抗凝剂不仅可以抗凝,而且EDTA可以螯合Ca离子,抑制糖酵解。
62、血液PH和血气分析标本防止糖酵解的方法是(将它保存在有冰块的水中送检)
63、与血液中钙离子形成可溶性的配位化合物,阻止血液凝固(枸橼酸钠)
64、枸橼酸钠作为输血抗凝剂主要优点是(毒性小)
65、双草酸盐抗凝剂草酸钾和草酸铵比例为(4:6)
66、双草酸盐抗凝剂草酸铵和草酸钾比例为(6:4)
67、甲醇(固定血液涂片、提高细胞对染料的吸附作用)
68、影响血涂片制备厚薄的因素不包括(载玻片的质量、血液是否抗凝)
69、影响血涂片制备厚薄的因素包括(血滴大小、推片与玻片的角度、推片速度、血细胞比容、染色时间、血液的黏稠度、血膜厚薄)
70、瑞氏染色叙述错误的是(血液粘度高)
71、瑞氏染色叙述正确的是(血滴小、角度小、速度慢、HCT偏小)
72、推一张薄血片,可采用的方法最好为(减小推片角度,减慢速度)
73、推一张厚血片,可采用的方法最好为(加大推片角度,加快速度)
74、碱性染料(美蓝、亚甲蓝、新亚甲蓝、灿烂甲酚蓝、中性红、天青、甲基硫堇、苏木素)
75、瑞氏染料的组成是(酸性伊红和碱性美蓝(亚甲蓝))
76、姬姆萨由(伊红和天青组成)
77、瑞特染色叙述错误的(由酸性染料美蓝和碱性染料伊红组成的复合染料、新鲜配制的染料可以马上使用、血片制成后,应立即固定染色,以免血细胞形态改变)瑞特染色叙述正确的(是血涂片染色最常用的染色方法、是观察细胞内部结构,识别各种细胞最常用的血涂片方法、对细胞的染色,既有物理吸附作用,也有化学亲和作用、细胞核被染成紫色或蓝色、染色后细胞核常呈紫色或蓝色、新鲜配制的染料需放置一段时间后才能使用、甲醇的作用是提高对染料的吸附作用以增强染色效果、缓冲液的PH值对细胞着色有较大影响、染色时间受室温的影响)血涂片的显微镜检查是血液细胞学检查的基本方法,特别是对于各种血液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瑞特染色细胞核的核蛋白与原、幼细胞的胞质为酸性物质,故与碱性染料美蓝和天青相结合,染成紫红色或蓝色。
78、瑞氏染色作用(物理吸附和化学亲合)
79、瑞氏染色原理叙述正确的(在水溶液中美蓝和伊红会形成沉淀、伊红和美蓝溶于甲醇而组成瑞氏染液、美蓝带正电荷、美蓝容易氧化为天青、伊红为弱酸性染料)
80、瑞氏染色原理叙述错误的(细胞成分含氨基多者易与美蓝结合、细胞成分含羧基多者易与伊红结合、染色的过程即相反电荷的离子相互吸引的过程、在PH偏酸的环境中细胞染色偏蓝、伊红带正电荷)美蓝和伊红溶于甲醇不溶于水。
81、瑞特染色步骤正确的(加瑞特染液,作用一段时间,再加等量缓冲液染一定时间后,冲洗待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