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8中医骨伤科(中级)考点汇总+历年母题

发布时间:2025-01-21 来源:直达100
中医骨伤科主治核心考点 中医骨伤科主治考前必看考点 25中医骨伤科主治知识点汇总 25中医骨伤科主治高频考点

328中医骨伤科(中级)考点秘籍

1、少阳经分布在头面部的部位是侧头部

2、中医临床上“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理论依据是小肠泌别清浊

3、“为胃行其津液”的是脾

4、五行中木的特性是曲直

5、感冒治法有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的不同,其理论依据为同病异治

6、临床上出现精、血、津液等物质无故流失,最主要的原因是固摄作用减退所致

7、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一日之中属于阳中之阴的是下午

8、季节中属于五行之”士"的是长夏

9.“泻南补北”法适用于肾阴虚而心火旺

10、阴偏盛的主要病机特点是阴盛而阳未虚,寒从中生

11、土的特性是稼穑

12、五行中具有"曲直"特性的是木

13、喜润恶燥的是胃

14、经络系统中,与脏腑有直接络属关系的是十二经脉

15、明亢者胜之以阳说明阴阳之间的关系是对立制约

16、在液为汗的是心

17、常见使肝的疏泄功能失调的情志异常是过怒

18、疾病的过程就是邪正斗争的过程

19、“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是根据阴阳之间对立制约关系提出的治法

20、“中焦如沤”主要是描述胃的腐熟水谷

21、至虚有盛候的病机是真虚假实

22、滑利关节属于液的功能

23、饮停于肠胃者称为痰饮

24、与津液生成关系最密切的脏腑是胃、脾、小肠、大肠

25、中医五脏中,被称为“华盖”的脏是肺

26、形成寒从中生的原因,主要是脾肾阳虚,温煦气化失司

27、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是正气不足

28、水谷气血之海是胃

29、脾病及肺属于”母病及子”

30、具有司眼脸开合的经脉是阴跷脉、阳跷脉

31、六淫之中只有外感而无内生的邪气是暑

32、内脏下垂的主要病机是脾气虚

33、手三阴经在上肢的分布规律是太阴在前,厥明在中,少阴在后

34、称为“一源三歧”的经脉是冲脉、任脉、督脉

35、胆属于既是腑,又是

36、气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37、肾为封藏之本

38、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理论依据是心主神志

39、疾病愈后间隔或长或短的时间,原有疾病的重新发作称之为复发

40、肾的生理特性是主蛰守位

41、维持内脏位置相对恒定的脏是脾

42、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是脾、胃

43、中医学认为,"元气"运行的通道是三焦

44、“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说明阴阳的互根互用

45、经脉有表里关系的是足厥阴与足少阳

46、从十二经脉分出的最大分支称之为经别

47、阳偏盛所形成的病理变化是实热

48、元气和津液的运行通道是三焦

49、主管生长发育是气的推动作用

50、口属五行之”土”

51、女子胞的功能与肺关系较不密切

52、与痰饮、瘀血、结石形成密切相关的是气滞

53、水液运行的通道是三焦

54、虚则补之属于逆治法

55、宗气具有”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功能

56、太阳中风证发热汗出的基本病机是荣弱卫强

57、水逆证的主要症状是渴欲饮水,水入则吐

58、患者,男,55岁。两天前出现右下腹部疼痛,时作时止,并感有气在腹中攻窜,曾服用大黄牡丹皮汤不效,食欲不振,口干口苦,四肢末端冰凉,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重按乏力。辨证当是四逆散证

59、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治手足厥寒,脉细欲绝,便溏呕呃

60、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的脉象应为脉沉紧

61、根据原文填空:“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62、半夏泻心汤消除痞满的作用是辛开苦降甘调

63、“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根据原文,治疗上应不可发汗

64、附子炮制使用的方剂是桂枝加附子汤

65、黄连阿胶汤证的治法是滋阴清火,交通心肾

66、“伤寒解后,虚赢少气,气逆欲吐”者,治宜竹叶石膏汤

67、“大病差后,喜唾”的机理是脾阳虚致涎液不收

68、小青龙汤的药物组成是桂枝、麻黄、芍药、干姜、五味子、半夏、细辛、炙甘草

69、主治证中无厥逆的是柴胡桂枝干姜汤

70、原文“大病差后,劳复者”,用枳实栀子豉汤治疗

71、牡蛎泽泻散的治法是逐水清热,软坚散结

72、“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用理中丸治疗

73、结胸证的成因“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的“阳”是指素有痰水实邪内停者

74、应用小柴胡汤时,若病人口渴,其加减药物为去半夏,人参加至四两半,加栝楼根四两

75、枳实栀子豉汤证若兼有宿食者,则应加大黄

76、大青龙汤证烦躁的原因是阳热内郁,内扰心神

77、在《伤寒论》的方剂中,仲景多处用到附子,其中用量最大的方剂是桂枝附子汤

78、伤寒五六日,往来寒热,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者,治宜柴胡桂枝干姜汤

79、太阴病能否发黄的先决条件是小便利与不利

80、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的原因是正邪相争

81、发汗若下之,烦热,胸中窒者,治宜栀子鼓汤

82、太阴病本证的治疗大法是温中祛寒,健脾燥湿

83、患者感冒三天,发热恶寒仍在,突然出现心中悸动不安,心神烦乱,治用的方药是小建中

84、芍药甘草附子汤证的辨证要点是恶寒,脚挛急,脉微细

85、患者,男,43岁。外感发热,经治疗后热退已3日,因进食过多,发热又起,大便硬而难下,腹胀,按之痛,舌红,苔薄黄燥,脉滑数。临床最佳辨证当是小承气汤证